2010年5月10日 星期一

托普卡匹皇宮 (Topkapi Sarayi)

托普卡匹 (Topkapi),在土耳其語為『大砲之門』之意,昔日碉堡內曾放置大砲,故以此命名。托普卡匹皇宮是穆罕默德二世 (土耳其語:Fatih Sultan Mehmet) 於 1462 年命令開始興建,於 1467 年建造完成。興建完成後,相關官方活動皆在此舉行。直到 1588 年,蘇萊曼一世 (土耳其語:Kanuni Sultan Süleyman) 才將後宮哈雷姆 (Harem) 一併遷移至此,成為正式的皇宮。歷經 300 多年後,阿布多麥奇一世 (AbdulMecit I) 將皇宮遷移至朵瑪巴切皇宮而後關閉,直至 1924 年土耳其國父凱末爾 (Mustafa Kemal Ataturk) 下令改為博物館後,才對外開放托普卡匹皇宮。

走進「托普卡匹皇宮」(Topkapi Sarayi 或 Topkapi Palace),彷彿走入想像中的世界。托普卡匹皇宮占地七十公頃,是 15 世紀到 19 世紀叱吒風雲的鄂圖曼帝國蘇丹王的宮殿,處處布滿雕刻精美的幾何花草圖案,散發濃濃的伊斯蘭風情;像是鑲滿寶石的短刀、86 克拉的大鑽石及重達 3.26 公斤的祖母綠寶石,還有從中國運來的巨大青花瓷器,可見當時的版圖橫跨歐亞非鄂圖曼帝國的強盛。鄂圖曼帝國最強盛時期,彊土達歐、亞、非三洲,從維也納到 黑海、阿拉伯半島、北非埃及全在掌握下;約四百五十年的帝國歷史間,三十六位蘇丹中的半數以托普卡匹皇宮為家。

托普卡匹皇宮占地很廣,包含了前院跟後宮兩個部分。走進前院,則更讓人感受到鄂圖曼帝國的武功文治。普卡普皇宮主要分為四個庭院及哈雷姆(後宮)五 個部份,第一庭園是不需收費的,進入後面三個庭院則要收費,另外參觀哈雷姆 (後宮) 部份還要額外再收費。第四庭院,可以遠眺博斯普魯斯海峽。最有看頭的應該算是後宮哈雷姆,除了蘇丹、皇子及宦官外,其餘男人皆不可進入。




《皇帝之門 (Imperial Gate)》


白色大理石是皇宮的城門,彎拱上有黑底金字的草寫可蘭經文,好雅緻的門面。最外圍的城牆門,穿過皇帝門後的林蔭間有座伊蓮娜教堂 (Haghia Eirene),夏天時常有由伊斯坦布爾音樂協會(Istanbul Music Foundation)提供音樂會表演。


《崇敬門 (Gate of Salutation;阿拉伯語:Bâb-üs Selâm)》


崇敬門是托普卡匹宮三座城門中最漂亮的,城門上的黑底金字是可蘭經最重要的教義,兩旁圖象的文字則是別號「勝利的征服者」的蘇丹穆罕默德二 世 (土耳其語:Fatih Sultan Mehmet) 的印璽。這個印璽的字形和在其它地方所見不同,因為它是鄂圖曼文字,在鄂圖曼帝國時代,凡在清真寺或宗教因素出現的文字必是阿拉伯文,表示對宗教的虔誠, 以鄂圖曼文書寫則表示國家的威權。此後可多次看到不同皇帝的簽章,基本的是三豎三圓,分別表示三大洲三大海。

穿過崇敬之門 (Respects Gate),算是真正進入蘇丹王的生活範圍,崇敬之門左右二個圓型尖塔長得就像堡壘碉堡一般,還有像長城般一塊一塊的石牆,士兵可以藏身在牆後方窺探敵 情;通過X光檢查,在管制閘門把門票插入,即可轉動欄杆進到第二中庭,雖是嚴謹,可是相信比當年的官員、使者方便多了。



《宮殿廚房》


宮殿廚房是一長型空間,分成好幾個相連的房間,其實是過去的廚房,目前作為陶瓷收藏室和武器陳列館。陶瓷收藏室裡,蘇丹收藏的陶瓷都是中國 與日本的瓷器,而且是藍白色的,有的瓷器居然已經破損。。武器陳列館裡面的展品不少,涵蓋中世紀、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武器,當然一進門自然是土耳其人的驕 傲-一對等身鄂圖曼土耳其傳奇的「葉尼塞里」禁衛軍的塑像,穿著鎖子甲,配著彎刀,斜背著弓。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武器,比較少華麗的裝飾。他們的弓都是單 體弓,曲度很大。所用的箭也不長,不超過兩呎,尾羽也很隨便,羽毛、皮革甚至鐵皮都可以。倒是箭囊及箭匣 倒是很精緻。還有標槍的鞘可以容納三支短標槍,很有趣。阿拉伯的代表武器彎刀,刀上還篆刻著可蘭經文,因為阿拉伯文書法與中文並稱為世界上最美的文字藝 術。而防具的話,土耳其的護甲以鎖子甲與皮甲為主,不容易保存,而要比雕花之流,也比不上歐洲變態全身盔甲。




《幸福之門 (Gate Felicity)》


幸福之門 (Gate Felicity) 又稱為白宦官之門(Gate of White Eunuch),是十八世紀改建的鄂圖曼洛可可風建築,一跨過此就進蘇丹的空間了。幸福之門與謁見廳相接,一樣是很簡單的空間,蘇丹在此接見各國使節、甚 至是一般民眾。

幸福之門(Gate Felicity) 後面是第三中庭,蘇丹都是在這裡謁見使臣,皇家畫室裡的牆上,畫了歷任蘇丹王的相貌,三十六個蘇丹王的角度裝扮都很類似,像是畢業紀念冊上的大頭照,還有 一幅畫是畫當年蘇丹王在中庭謁見使臣、民眾、閱兵的畫面。聖物室其內展出回教的聖物,包括穆罕默德的毛髮牙齒足印等,角落有可蘭經的吟誦,據說從未停歇 過。

在寶物收藏室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重達 86 克拉的鑽石、重達三公斤的翡翠,以及曾經成為電影主題的「託普卡匹短劍」。在幸福之門前的地面上有一個凹洞,據說是蘇丹所坐的位置。寶物室內珠光寶氣,寶 石一顆比一顆大,寶石鑲嵌的技巧,與相當精細的工藝,件件寶石都是藝術品。


《蘇丹的後宮-哈雷姆(Harem)》


議事堂的迴廊緊連接著後宮入口,後宮的通道,那華麗的磁磚拼飾,讓人彷彿走進用萬花筒築成的世界。後宮自成一個完整社區,約有六百人居住在 內,以概分來說,後宮的空間大概可分成二組建築,最外圍是宦官宿舍、各議事官入口、嬪妃女侍的空間,內圈則是蘇丹的妻妾寵妃的住所,以及蘇丹的廳室;各主 要廳堂間以狹窄的回廊及樓梯相連,但每個房間的裝飾都很細膩,特別是磁磚的運用,色澤花紋都是當時的最高傑作。

後宮中最精彩、最精致的是皇帝廳 (Imperial Hall),它是大建築師錫南設計的,磁磚色澤豐潤無比,金雕也仍閃閃動人,據說整個空間的擺飾,包括英國維多利亞女王送的立鐘、中國大花瓶都是真品,除 了素檀沙發長椅的椅墊之外;皇帝廳又稱為圓頂廳(the Dome),由圓頂垂掛上來的水晶燈,為這裡增添了洛可可式的華麗。還有一間作為御膳室的「果實之房」也是滿屋子華麗的磁磚,從來也不知道磁磚有這麼多的 變化,也可以營造華麗的空間感,鄂圖曼的磁磚運用可以說是淋漓盡致。

最特別的是一間貼滿磁磚的大房間,各式幾合圖案的磁磚,一個區塊一個區塊都不同,可是整體看起來協調不雜亂,如果會眼花,那是實在是因為畫工太細 膩。由地面到挑高屋頂都是伊斯蘭印象,包括一旁小小的透明玻璃櫃。隱約中,遠處傳來廣播可蘭經訟經的聲音,沉厚的嗓音透過麥克風,徐徐飄入遊客的耳中翻動 厚厚的蝌蚪文書,聽著可蘭經逐字吟唱,莊嚴肅穆,覺得自己都溺在伊斯蘭的漩渦裡。

後宮的房間都不大,浴室廁所倒不小,全是大理石打造,皇太后在後宮的權力還是很大;而選入宮中的少女經過培訓之後若蒙寵幸就會搬入有自己空間的住 處,若在九年內皆未與皇帝同房,就可以出宮去自由嫁人,寵妃的地位決定於在誰先生出兒子,與中國古代的宮廷相似,後宮的爭鬥也相當殘忍。當年,蘇丹王就是 在與妻妾子女共同生活起居,穿過一道道的迴廊,如迷宮般的華麗宮殿,背後不知隱埋了多少宮廷爭鬥的秘辛。不管那個國家的國王後宮,都是華麗的黑暗與血淚。



《第四庭園》


托普卡匹皇宮的第四庭園很歐風,有蘇丹專屬的咖啡廳。巴格達亭 (Baghdad Parilion) 是為了慶祝土耳其打敗巴格達的阿拉伯人而建的,臨海的第四庭園,伴著一旁的圓頂建築。衣物展示間展出的,是蘇丹不同場合的衣 服,可能是因為土耳其天氣冷,看到的多是又厚又大的冬衣,袖口領口滾著毛邊,突厥味十足。穿過穿堂,來到讓人豁然開朗的第四庭園,遠眺博斯普魯斯海峽,天 氣好時一片湛藍,心情也好許多。

由托普卡匹皇宮的第四庭園,遠遠望向橫跨新舊城區的加拉達橋(Galata koprusu),那種臨海俯瞰博斯普魯斯海峽與金角灣的氣勢,不禁讓人升起一股征服與統治感。從軍事角度來說,托普卡匹的確有許多優勢,坐制金角灣、瑪 爾瑪拉海,遠眺博斯普魯斯海硤,易守難攻,還可以利用高處的優勢,掌握庶民區生活的倍亞濟(Beyazit)地區的動靜。

第四庭園面海處下方有一露天餐廳,『konyali cafe』。坐在餐廳內,遠眺切開歐亞大陸的博斯普魯斯海峽,不失為愉快的午宴。土耳其菜是以燒烤類為主食、特別重視香料的烹調,口味香酥而不油膩。除常 見的烤肉串、西施烤肉外,有特調的招牌肉串 (Cheff Kebab)、菲林爐烤;土耳其麵包、菲林焗烤蝦仁、蔬菜沙拉、鄂圖曼總匯披薩、及土耳其烤餅配上醃漬過的肉塊。

土耳其的鮮果汁稱為 Ottoman Serbeths,由 Cherry、Raspberry 等四種水果打成,顏色跟紅酒差不多。Salad 大多是蕃茄,洋蔥的混合體。土耳其咖啡可以用來算命是聞名的,普通的沖泡式咖啡叫做 Nescafe。Spicy Tray 由四種香料所組成:Peppermint、Rosemary、Bacon bits、以及 Red Chili 組成。Dolma 是指用葡萄葉或是青椒, 茄子包著用橄欖由炒過的飯或小米類的包葉飯。

『konyali cafe』官方網站:http://www.konyalilokantasi.com/



聖蘇菲亞博物館 / 聖蘇菲亞大教堂 (Aya Sofya / Hagia Sophia)



它,曾是拜占庭時期的曠世巨作,鄂圖曼帝國的大清真寺,現在改稱為博物館,建築史上唯一跨越了信仰藩籬的界線,它是Ayasofya,意為神的智慧。這座歷經6個世紀的建築在遭受數次地震天災及十字軍破壞等人禍之後,依舊 不減其結合幾個朝代藝術史上的崇高地位,中央圓頂高達55.6公尺、是世界第四 大圓頂大教堂,聖索菲雅最精彩的部份不光是其建築的宏偉,還有它馳名於世的是拜占庭的馬賽克璧畫,細膩而華麗的風格,寫下東羅馬帝國時期最輝煌燦爛的年代。

多元文化衝擊
如果通道旁的石頭會說話,它會跟你說它是在一千四百多年前給拜占庭帝國 (Byzantine / 東羅馬帝國) 的工人搬來當這通道的一份子;它會說在以後的約一千年裡,它看見基督徒川流不息地進出這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它會說在約五百年前的一天,忽然走來一些伊 斯蘭教徒,把教堂改成清真寺,外面亦加建了四座叫拜塔,自此以後經過這通道的便是伊斯蘭教徒而不是基督徒;它會說在不久的六十多年前,清真寺再被改成一間 博物館,從此走過通道的人,變成是紅鬚、緣眼、黃皮膚等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

聖蘇菲亞博物館

聖蘇菲亞博物館

往上層的通道

上層的走廊呈「U」字形圍繞著中間的教堂圓拱頂主廳,狹長的走廊和粗大的石柱使人自覺渺小。遊人的重點落在幾幅殘破的耶穌基督 壁畫之上,它們當年在回教徒入主聖蘇菲亞時給人封了;還好是只給封了而不是像巴米揚大佛般被徹底破壞,否則當聖蘇菲亞被改成博物館時便不能重見天日了。


上層的走廊

上層的走廊

上層的走廊

看壁畫

看壁畫

牆上的壁畫

牆上的壁畫

牆上的壁畫

牆上的壁畫

教堂中央的基督教裝飾和擺設雖然早不復見,但這反而是聖蘇菲亞與別不同之處。你可曾在其他大教堂看過寫上巨型阿拉伯文的 牌匾?可曾發現伊斯蘭的蓮花形裝飾在教堂內出現?可曾看過包裹著頭的伊斯蘭婦女在教堂內仰望欣賞?


教堂中央主殿

中央主殿

主殿中央

主殿中央

主殿中央

主殿兩旁

主殿內

主殿內

主殿內

主殿內

主殿旁的通道

維修了好幾年的圓拱頂
寂靜的聖蘇菲亞

靜悄悄的聖蘇菲亞

靜悄悄的聖蘇菲亞

靜悄悄的聖蘇菲亞

靜悄悄的聖蘇菲亞

靜悄悄的聖蘇菲亞

藍色清真寺


藍色清真寺是回教世界最優秀的建築師錫南(Sinan)的得意弟子 米文‧艾加(Mehmet Aga)的作品,也是伊斯坦堡最重要的建築之一。藍色清真寺(Blue Mosque)其實是通稱,得名於伊茲尼藍磁磚的光彩,它真正的名稱應該是素檀何密清真寺(Sultanahmet Camii),可以說是伊斯坦堡舊市街的中心。


它建於1609年,為鄂圖曼帝國的第14位蘇丹下令土耳其名建築師錫南的弟子所建造。其大圓頂直徑達27.5米,另外還有4個較小的圓頂、30個小圓頂,大圓小圓煞是好看;而清真寺不可或缺的尖塔,藍色清真寺 當然也 有,高43米,而且硬是比一般的清真寺多了一根;據說只有回教聖城麥加的清真寺才能蓋六根尖塔,但為什麼藍色清真寺會逾矩而有了六根尖塔呢?原來當時的蘇丹想要打造有黃金宣禮塔的一座清真寺,但因土耳其文的「黃金」 與「六」發音相近,所以建築師的一場誤會使得藍色清真寺成為世界上唯一的一座擁有六根尖塔的清真寺,也因此原本有六座宣禮塔的麥加清真寺,為鞏固其聖地的 崇高地位多蓋了一座宣禮塔。


整座清真寺的內部用了2萬多塊由伊茲尼克皇家御用磚場生產的藍瓷磚,是以伊斯蘭特有的花草幾何圖案,在光線的透設下,整個由大 理石建構的清真寺內部,瀰漫著一種藍綠色的特殊氛圍,故得其名。


藍色清真寺的美有四個觀察點

 

第一是光線。穿過260個小窗的光線,溶入昏黃、呈圓型排列的玻璃燈光中,幻光明舞,像是個虛擬的空間。

第二是伊茲尼藍磁磚。整座藍色清真寺裝飾著的2萬片上的伊茲尼藍磁磚。

第三是地毯。寺內鋪滿了的伊索匹亞的朝貢的地毯。

第四是阿拉伯書寫藝術。支撐大圓頂的4根大柱直徑5公尺,槽紋明顯,柱頭的藍底金字阿拉伯文,和掛在柱身的黑底金字阿拉伯文,真得都像藝術花紋。



地址:伊斯坦堡


開放時間:8:00─18:00,無休,但每天五次的 回教徒祈禱時間,觀光客不得入內。


費用:不用門票,但在出口處可自由捐贈些零錢。


注意事項:入內請拖鞋。


梅澤與茶

上次介紹土耳其美食時,只向大家介紹了大家最熟悉的沙威瑪。
這次小廖,要向大家介紹的,是在土耳其美食中也別具特色的梅澤和茶。

梅澤(Meze)

http://www.pkap.org/manual/food/meze.jpghttp://mezetaverna.com/images/mix_meze.jpg

梅澤,就是土耳其的前菜。然其聲勢之壯大遠超過主菜,可以是肉類、魚類,也可以是蔬菜,而且可以是冷菜,也可以是溫的料理,共通點是多澆上香濃道地的橄欖油或番茄及茄子。常吃到的「梅澤」有青椒挖空塞餡或用葡萄葉包餡的Dolma類料理、茄子泥沙拉(Patlican Salatasi)、炸或澆上橄欖油的淡菜(Midye)等。

土耳其茶

永遠的紅茶走賣:茶!茶!茶!土耳其人不可一日無茶,不可一日少於十杯茶。土耳其人愛喝茶的習慣源自中國, 所以土耳其語的茶也叫cha;即然全民嗜茶如此,茶館也樂得服務到家,於是有了土耳其風味十足的提茶盤、紅茶杯,讓茶館服務員提著四處送茶。街頭流動茶攤 也很有趣,等公車來杯茶,等人也可以路邊小桌椅坐坐等送茶,總而言之,cha!cha!cha!

由於土耳其人「嘆茶」 成風,都有茶檔、咖啡室或露天式茶座。因為光顧的人多,經常高朋滿座,其門如市。有些露天茶座,主要顧客是白天不用上班的老人家,叫了一杯土耳其紅茶,在路 旁高居一桌,悠閒地嘆其下午茶,就可消磨大半天。在冬天,更是茶檔的黃金日子,生意特別興旺,因為店內多設有火爐,顧客圍著火爐,一面喝茶嗑瓜子,一面閒 聊。

土耳其茶屬於紅茶,不加奶,但習慣要加方糖,味道甜甜,又稱「甜茶」。其最大特色,就是盛茶的器皿講究。一隻形狀倣似窄腰闊肚花瓶的玻璃小杯子, 通常用一隻小銅碟子盛載,旁邊放上三粒方糖,別具一格。